文化為粵港澳大灣區插上翅膀

2019年04月16日10: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為粵港澳大灣區插上翅膀

  優秀繁榮的文化,對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來說既是明媚的亮色,也是醇厚而堅實的基底。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無論是在古老的嶺南文化傳統,還是在現代的創意設計領域,都具有得天獨厚的互補優勢。

  文化,既是賦能大灣區全面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是凝聚粵港澳三地力量的最佳載體。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廣東各地積極推進共建人文灣區的相關部署,努力實現文化藝術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大灣區文化事業熠熠生輝,煥發出勃勃生機。

  讓古老“鄉音”歷久彌新

  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是大灣區共同的文化瑰寶,更是聯結大灣區人民情感和共同文化記憶的“鄉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對保護和弘揚粵劇藝術作出明確部署。大灣區城市如何實現聯動,呵護共同的文化珍寶?又如何在傳承發展中實現更深的文化認同?

  “天涯海角,梅花盛開,逆風策馬奔馳,誰在聲聲呼喚?”獨具韻味的戲文、婉轉動聽的唱腔,與現代的燈光舞美、緊湊的劇情編排融合在一起,現場觀眾紛紛表示“非常好看,節奏快、故事跌宕、舞美也漂亮”。

  粵劇《百花亭贈劍》是今年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期間積極引進的香港藝術節重要演出,由香港知名導演毛俊輝結合現代劇場的創作模式創新改編而成,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口味”。

  毛俊輝告訴記者,在排練當中,他有意地注入藝術探討的元素,期望為粵劇創作發掘出更豐碩、更開放的創意,讓粵劇用新手法和觀眾進行溝通,“舊中有新、新中有舊”。

  “沒想到深圳給我們保利劇院這樣的大舞台和音樂季這樣的大平台來推廣粵劇。來珠三角演出,不單純是表演,更是一種密切交流。”毛俊輝感慨。

  這樣的藝術往來,引發出大灣區居民對粵劇共同的熱愛,以及對創新傳承更深層的思考——如何讓古老的粵劇“鄉音”歷久彌新,響徹粵港澳三地。我們總能在現實中尋找到答案,無論是在演出當日,還是文化講堂等延伸活動當中,都能看到從香港、澳門、廣州、珠海等地趕來的觀眾,其中既有專業人士,也有老戲迷,還有不少是家長帶著孩子,來接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熏陶。

  據廣東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實現與香港、澳門等地品牌文化活動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置換,是未來廣東遴選文化活動項目的一大側重點。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逐步落實,香港特區政府積極開拓大灣區演藝活動的互動,促進民心相通,透過共創、共享、共贏,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文化灣區、盛事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灣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說。

  共同織就文化網絡

  “我們攜手同行,經歷辛酸與歡樂,就在那寂靜的大地上安歇……”優美空靈的女高音伴著浪漫悠揚的音樂,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令人沉醉,現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這是4月13日晚深圳音樂廳內《阿爾卑斯山交響曲》——深圳交響樂團與澳門樂團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聯合音樂會上的一幕。

  精彩演繹的背后,是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深圳和澳門兩地在文化藝術領域發展合作上的創新實踐——演出是由來自兩個樂團的指揮和樂手精心排練、共同完成的。這樣深度的合作,已經持續了3年。

  交流帶來的不僅是專業領域的學習和進步,更令人動容的是兩地民眾在情感上的聯結和溝通。記者看到,在后台,內地與澳門樂手們都非常親切、積極地相互溝通,演出結束后,他們熱情地擁抱對方,紛紛簇擁在一起拍照合影。

  音樂季上的動人情景只是各城市文化事業在大灣區背景下深入合作、密切相連的一個縮影。“澳門人的血液裡流淌著中華文化。”澳門文化局局長穆欣欣告訴記者,“深圳和澳門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創意城市,大家都在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於是我們通過很多與大灣區城市的文化交往來增強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澳門與深圳在文化創意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包括連續多年參加在深圳舉辦的文博會、共同舉辦深澳創意周、共同推廣城市閱讀等,反響和效果非常好。在今年1月召開的2019年深澳合作會議上,雙方簽署了《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備忘錄》,表示將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機遇期,鞏固基礎,深入推進青年、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

  攜手邁向世界未來

  其實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中,文化的力量已經早有鋪墊——2002年以來,粵港澳三地每年舉辦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等多領域的合作與融合發展﹔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港設計雙城展已經連續舉辦多年,成為華南甚至輻射東南亞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動﹔還有深港澳創意設計聯盟等一批更加密切的合作正在路上。

  “文化是最能夠觸動人心的,而且是沒有障礙的。”穆欣欣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架起了共同發展的橋梁,粵港澳三地11城聯動起來,會有巨大空間,建議利用各自城市獨特的地方,來互補對方所沒有的文化因子。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士芳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區域,所以推進人文灣區的建設將有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意義重大。”黃士芳建議,要加強大灣區在文化資源和服務的共享以及項目平台的共建,發揮粵港澳三地的創新優勢,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同時,還應當做好文化的內外流動,“大灣區的華人華僑多,又建立了很多友好城市關系,這方面的資源尤其要充分利用”。

  四月的春風吹遍珠江兩岸,奮進的號角響徹南粵大地。插上文化的翅膀,粵港澳大灣區正騰飛啟航。(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吳春燕 陳旭)

(責編:胡葦杭、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