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湾区:高科技产业迭代引爆

2019年04月24日09:3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旧金山湾区:高科技产业迭代引爆

旧金山市区正成为继硅谷之后的又一个技术创新高地。

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心脏。

曼尼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邱海彬 摄

  壮观的金门大桥,各色人种混杂的街区,流浪汉遗留的垃圾随处可见。在2019年初走进旧金山市区,你不会觉得与20年前有何不同。

  但是,当你步入市场街,立即会感到别样的气息扑面而来。推特、优步、爱彼迎、赛富时Dropbox、Yelp、Zendesk、BitTorrent、Square、Pinterest、Slack,上百家新兴互联网公司密集生长,不少公司闻所未闻。

  “在旧金山湾区,旧金山市区已成领先全球的科创中心之一,与硅谷并驾齐驱”。从事中美文化交流的刘玉文说,“旧金山市区正成为继硅谷之后的又一个技术创新引爆点”。

  旧金山湾区为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引爆的地带?是什么促成湾区出现创新“双核”?

  包容精神刺激创新创业

  在旧金山湾区,聚集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20多所大学,还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25所国家级或州级科学实验室,100名诺奖获得者、数10名菲尔兹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在这里求学和工作过,近1000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湾区供职。强大的科研力量,为技术创新输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刘玉文说,“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创新,每隔20年都有革命性成果”。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军工电子产业为标志,七八十年代以半导体、计算机硬件为时尚,那么90年代以来则以电脑软件、互联网产业为象征。进入21世纪,云计算、新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引领风骚。

  从事“云服务”的Zendesk公司2007年首创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虽有很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的资源、人才、投资人。2009年公司总部搬迁到美国旧金山市,很快便获得风险投资,商业版图扩张到美洲、欧洲及亚洲。2014年Zendesk在纽约上市,目前市值约88亿美元。Zendesk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米克尔·斯万说,旧金山湾区有对外来人开放和包容的传统。“这里不介意你是从哪里来,或者之前有没有辉煌的历史——这里是创业的一片乐土,为科技创业者准备好了充足的人才、浓郁的氛围、灵敏的投资方、良好的竞争环境等重要资源。”

  旧金山湾区的文化特质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里的居民普遍有一个观点:你可以尝试追求一个很大的梦想,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你会学到经验。曾在深圳当过打工妹的薇薇安·杨,嫁到美国后一切从头开始,重新学习语言,做钟点工,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20多年的打拼后,她目前经营着一家商品进出口公司,从全球进口小家电。“我们每天都有从深圳、上海发来的货柜”。她说,“熟悉了这里的市场规则,就能做好生意。我也希望能把更多的中国小家电进口到北美市场”。

  风投推动技术转化

  硅谷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引擎,最重要的是科技与风投的深度捆绑。斯坦福大学西侧有一条小街名叫风沙路,两三公里长,曾聚集了几十家美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就在这里落户。据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中,至少有一半是这条街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扶持起来的。

  风投资本的崛起,与政府政策有关。1974年美国通过法律,允许养老金用来当风险投资。1982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规定政府按比例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助。与此同时,科研机构也制定策略减少风投的风险。比如斯坦福大学成立技术授权办公室,规定师生的所有职务发明成果都需要经专业人员进一步评估,对有商业价值的成果进行增值培育,然后将专利技术授权给合适的企业进行转化。

  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创新中心总裁克劳德·莱格说,旧金山湾区的风投规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但规模较小。到2000年,风险资本投资达到创纪录的规模,有323亿美元投到了硅谷。

  2001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风险投资人的素质加速提高,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创业成功的老板,转身成为风险投资者。“这些人懂技术,也懂市场,对哪些项目值得投资看得比较准,投资收益率就便提高了”。莱格说。

  风投收益率的提高,吸引更多风投公司往湾区聚集。旧金山湾区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湾区每年吸引了美国45%的风投,投资领域拓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软件即服务等新兴技术。2018年全球超过73.8%的融资事件发生在美国,而旧金山湾区稳居美国“融资重地”之首。

  大学引领第一次转型

  旧金山湾区包括旧金山湾和圣帕布罗湾四周的9个县、101个城市。1929年华尔街股灾和随后的经济大萧条中,旧金山的银行还算幸运,都坚持下来了。在罗斯福新政影响下,为增加就业,旧金山启动了两大工程——金门大桥和海湾大桥,建成后湾区各地连成一体,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二战期间,旧金山成为军事重地,船舶制造、航空工业等军工产业纷至沓来。战争结束后,海军基地迁往圣地亚哥,大部分企业却留了下来。

  “二战后湾区第一次经济转型纯属偶然,没有政府计划,是从高校发端的。”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总裁吉姆·旺德曼说,湾区的创新经济是自发性发展起来的,无中生有了高新技术产业。

  为湾区高新技术产业播种的,是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二战期间,他在哈佛大学从事雷达信号侦测和干扰研究。战后他回到母校出任工学院院长,提出高校不应该只是学术象牙塔,而应成为科技研发中心,鼓励师生投身创业。

  特曼创立了斯坦福创新工业园区,把部分土地租给技术性公司,并设立专门的奖学金扶持科研成果转化。大名鼎鼎的惠普公司就是他的两个学生,以538美元的奖学金起家,在一间车库里创建的。

  不久,园区便出现惠普、柯达、奇异和洛克希德等公司,使这个半岛地区成为发明的温床。1956年加州人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在加州山景城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又为半导体产业播下种子。1968年英特尔公司成立,则标志着旧金山半岛南部长约25英里的圣塔克拉拉山谷,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和计算机研发中心。1971年“美国硅谷”呼之欲出,替代了过去多年的昵称“果树林”。

  危机中打造新引擎

  旧金山湾区的发展一样经历过惊涛骇浪。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年前后初创的公司,到2009年前仅存五分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重创旧金山的银行、保险和房地产业,市中心出现“产业真空”,很多办公楼闲置出来,近成“废都”。

  2011年旧金山市选出首位华裔市长李孟贤,提出并推动通过了《社区优惠法案》,以税收优惠来吸引推特、Zendesk等新兴互联网企业,来降低失业率。这个被戏称为“推特法”的法案通过后,加上圣何塞为中心的硅谷地带办公租金昂贵、空间有限,旧金山市区不仅吸引了新兴网络公司落户,而且吸引了扩张中的谷歌、英领、苹果、脸书等大公司设立新的办公室。

  到2015年,以市场街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区,聚集了2000多家新创办的企业,60%属于高新技术类。市政府联动各类企业,建立了开放的数据平台,为初创公司把“点子”转化成生产力提供方便。

  赛富时是为企业提供线上软件的科技巨擘,其公司总部大厦在2018年第一季度封顶运营,是旧金山湾区最高最贵的办公楼。公司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说,把总部设在旧金山市区是高明的选择,不仅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很多支持,而且吸纳了很多有才干的年轻人。

  新老企业向旧金山市区转移,同样带动风投公司“北上”。号称硅谷50大最活跃天使投资人之一的SoftTech,就把公司总部转移到市场街南区。公司执行合伙人克拉维尔说,创业者到哪里,投资者就得紧跟上,才能抓住机会。

  最近三四年,斯坦福风沙街上的风投公司,都在旧金山市市场街南区进行新的聚集。自2013年以来,旧金山市吸引的风险投资,已经和硅谷不分伯仲。这不仅意味着湾区有了两个创新引擎——硅谷和旧金山市区。两地的竞争,又促进湾区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忧患中筹谋新出路

  旧金山湾区一样面临接踵而至的新挑战。2018年谷歌和亚马逊先后宣布要在纽约建立第二总部,让湾区不禁自问:为什么这些巨头要离开发家之地?

  旧金山湾区经济研究院发现了问题所在:主要原因是硅谷和旧金山市区房价太高,每年以13.78%的涨幅上扬,房屋租赁价格每年以8.27%的幅度增长。人们即便拿着高收入也买不起房,调查显示46%的湾区居民打算在未来几年离开这里。

  思博规划与城市化联合会勾勒出未来50年湾区的四种前景:阶层紧张、互不信任的“碉堡部落”;丧失创新、勉强生存的“西部锈带”;挤走穷人、唯留富人的“门控乌托邦”;充满活力、共同迎接挑战的“紧密新社会”。

  两份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殊途同归:增加住房,提高公共交通能力,让年轻人能买得起房住下来、留下来。

  湾区政府协会和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等四个区域性半政府组织编制出了“湾区2040年计划”,提出气候保护、空间开放、提升交通效能、提供充足住房等七项目标。其中规划从2010年到2040年30年间,新增人口240万人,新增就业机会130万个,新建住房82.3万套。

  但是湾区委员会总裁吉姆·旺德曼说,湾区政府协会等区域组织只是协调机构,不具有实质的行政权力。他相信,用市场机制和政企协同来解决问题是比较好的选择。

  高房价和交通拥堵,正成旧金山湾区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能不能突破,将决定湾区的未来发展命运,以及能否维持得住“世界科技创新圣地”的美誉。

  人物访谈

  人才聚集支撑湾区发展

  ——访阿伦商务供应链公司总经理曼尼

  在大湾区采访行程中,记者与阿伦商务供应链公司总经理曼尼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的公司位于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工业园,给初创公司提供商务咨询、办公设备、人员培训等业务。“说简单一些,我们为初创公司提供开始运营的所有基本条件”。曼尼说,“所以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多在旧金山湾区和洛杉矶城市群。”

  说到硅谷的成功和旧金山市区的转型,全球人才聚集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曼尼说,“这里气候宜人,很多人愿意来。更重要的是,这里不排外,创新氛围好,让世界各地的人才来这里安居乐业。”他说,硅谷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是新增移民,包括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而湾区移民的最大特点是素质高,年轻,富有创业精神。”

  旧金山湾区经济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报告称,湾区本科学历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46%,高于美国31%的平均水平;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美17%,远超其他地区;聚集科技人才近200万,其中30%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移民。

  曼尼没有到过深圳,但知道深圳在世界科技产业版图上的位置,知道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他说,世界科技中心不仅能聚集技术和人才,还要有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深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擎,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他说,“不过世界上所有科技先进的城市,都有五个共同特征:完善的法律体系、开放的营商环境、包容的文化态度、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便捷的国内外交通网络。现在旧金山湾区的技术和人才聚集效应有所下降,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在向东方转移,比如德国的柏林,中国的深圳、上海,印度的班加罗尔,日本的东京。很明显,亚洲正成为未来之星。只要深圳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显著进步,那么一定会从‘中国的深圳’变成‘世界的深圳’。”

  说到粤港澳大湾区,曼尼说,“从人口、城市分布和开放程度看,这个湾区的潜力巨大,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似乎有整合科技力量和金融力量的意图,好比把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的优势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战略布局,加上中国的巨大市场和人才资源,有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成为世界创新皇冠上的明珠。“我看到一些硅谷的企业已在深圳开设办公室,也看到美国媒体对深圳的报道,特别讲到深圳的产业链完备,好于旧金山,有个想法可以在两周内做出产品模型,真了不起。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也可能成为太平洋两岸遥相呼应的两大引擎,牵引全球以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记者手记

  科技双引擎令人瞩目

  旧金山大湾区发展的最新进展,在于形成硅谷和旧金山市中心两个科技引擎。硅谷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心脏,举世闻名,而旧金山市中心在金融危机中艰难转身,成为新一代信息、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则令人刮目相看。

  旧金山市中心原本是美食之都,拥有8家米其林三星级餐厅,超过了包括纽约在内的美国任何城市。这里的唐人街也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可以找到任何中华美食,价格还便宜。但那是过去的特征。当你看到推特、优步、爱彼迎等互联网新兴巨头的总部,就会知道旧金山市中心已成为的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一个湾区,有两个科技创新引擎,等于给这里的持续发展上了“双保险”。

  危中有机,危中转机,是中国人常说的话。而旧金山市中心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好是这样行动的。当2008年金融危机把旧金山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打倒后,旧金山市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新兴科技企业,一些富有潜力但体量不大的中小企业开始入驻。10年以后,这些企业迅速成长,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改变了城市面貌,焕发出创新活力。在旧金山市中心市场街一带,你可以看到大量年轻的技术男女相互切磋,有的说“再也不用乘几十分钟的车到硅谷上班了,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有的则思谋创办新公司,“要凭借头脑致富,而不是从地下开矿”。

  但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房价最高的地区,比纽约都高。这使得年轻才俊望而却步,而本地居民反对建造新房屋,生怕资产贬值。假若初创公司要保证10人的工程师团队,包含福利、医保在内的人工支出一年就要接近300万美元,创业成本大增。一些知名企业不得不在别的城市开设分部,大公司的员工也不愿流动,小公司提供不了基本生存所需薪金。

  旧金山湾区今后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也许会为世界大型城市群解决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同样的问题提供经验。(记者 陈冰 刘启达)

(责编:胡苇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